哈爾濱搭臺助力打好農產品營銷牌
為了引導和鼓勵農民補上市場營銷這個短板,哈爾濱市鼓勵農民積極投身市場,提升價值鏈,靠“賣得好”倒逼帶動“種得好”。通過省、市密集的利好政策出臺等一系列舉措,讓農民紛紛在“經營自己”上不斷嘗試和突破。
舍得花錢請營銷高手
采訪中記者發現,為了讓產品銷售得更好,一些龍頭企業開始舍得花錢請營銷高手,在線上營銷上做足功課。
“如今要不精心策劃營銷,好產品想賣得好也難!”哈爾濱市興利米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曹光興說。這家從事玉米方便食品精深加工的市級龍頭企業,因為不斷探索農產品在營銷領域的現代銷售模式,使得公司的三大品牌旗下20余款產品行銷全國,供不應求。8月線上銷售額250多萬元,一年的銷售額大概2000多萬元。
“高投入才會有高產出,我們采用‘高知+高手+高薪=高回報’的營銷策略,加快組織地產農產品集中上線營銷,線上、線下雙管齊下。”曹光興說。“團隊里的工作人員都是‘90’后,非常了解互聯網生態系統,有了這些專業的營銷人才,銷售業績事半功倍!”他滿意地說。2014年,該公司成立了專門的電商團隊,聘請了20名大學畢業生來負責運營;2015年,又成立了14人的微商團隊,這些團隊全天候在線拓展營銷業務,整合并與其它企業交流產品,使產品覆蓋團購、個人定制等各個層面消費群體,并有專人負責單項產品銷售全過程。同時,他們還專門負責策劃宣傳、定期組織網絡銷售活動以及在網上組織大型活動,通過類型多樣的營銷活動,迅速打開線上市場。“在這些營銷高手的幫助下,現在我們的線上銷售已經占銷售總額的一半。”曹光興對記者說。此外,他們還高薪聘請產品科技研發、包裝設計團隊,擴大和完成產能規模與品質升級,研發并完善產品形態、口感、外觀、規格、包裝技改等項目。
借展會“東風”走得更遠
在今年的成都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的現場,20個冰城糧食合作社負責人一字排開,各自面前擺放一個電飯煲,里面正是各自合作社生產的大米。當電飯煲打開的瞬間,米香四溢,吸引了眾多參展商上前詢問。通河縣柞樹崗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在其中。該合作社負責人付鵬飛對記者說:“我們想通過展會,打開西南地區市場的大門。去年第一次來參展時,就有成都當地的經銷商來與我們洽談,還特意去了一趟我們種植基地,對我們的‘零化肥、零農藥’有機大米非常滿意,并與我們簽下了500噸左右的訂單。”
通過參加展會,合作社嘗到了甜頭,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廣州……幾年來,付鵬飛帶著社員先后去過全國20余個大中城市,參加各種展會,而這也為合作社帶來了潛在的客戶群體,付鵬飛告訴記者:“僅2017年,我們就拿到了5000噸的產品訂單。”
在農民合作社和企業越來越積極通過展會尋找市場的同時,哈爾濱市也在積極幫助農民搭平臺、建渠道,在各地舉辦綠色食品展銷會——瞄準“長三角”市場,連續5年在上海舉辦哈爾濱綠色食品(上海)展銷會;瞄準“西南市場”,連續3年帶領農民合作社和企業參加成都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。哈市農委市場與經濟信息處處長王明楨告訴記者,利用展會帶領農民走出去,讓市場倒逼生產,推動哈爾濱綠色食品產業提檔升級,也讓廣大農民增長見識,發掘潛在客戶群體,從而實現從“種得好”向“賣得好”轉變。
職能部門為農產品營銷助力
據了解,近年來,哈市農委積極推動農產品營銷各項工作。王明楨說:“我們打造線上線下農產品營銷平臺,構建覆蓋全國的營銷網絡。”目前,哈市農副產品生產企業在全國銷售網點發展到7000多家,基本覆蓋全國;在上海西郊國際展覽館設立了哈爾濱綠色食品館,在北京設立了總面積4000平方米的哈爾濱綠色食品展銷中心。全市電商產業園已發展到4個,為農產品網上銷售提供了平臺;利用全市1085個村級益農信息站為合作社銷售農產品提供服務。
哈市農委還發揮政府的引導服務功能,建立了專項扶持資金,對參展、龍頭企業建設、地理標識創建、綠色有機標識認證等都予以扶持。王明楨告訴記者:“我們實施‘兩補貼、兩獎勵’,即對參加展會企業的參展費用、綠色有機產品認證予以補貼;對獲得地理標識農產品每個獎勵50萬元,對獲得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獎勵100萬元。”通過制定扶持政策,引導和推動哈市企業加大投入,提升生產水平,不斷增強企業營銷能力。
此外,哈市農委還結合地理標識培育大品牌。截至目前,全市獲地理標識農產品達到35個。以大米為例,“五常大米”品牌價值達到639.55億元、“方正大米”品牌價值達到89.39億元、“通河大米”品牌價值達到83.21億元……這些品牌在全國市場上已經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市場占有率,對哈市大米銷售起到了強勁拉動作用。永和米業,五常永和米業,五常稻花香供應商,紫杉竹,劉府裕谷